来源:开远长安网 发布时间:2023-11-29 10:48 浏览次数:3498
近年来,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结合“法治、自治、德治”,突出“三个聚焦”,立足基层抓实普法依法治理,居民基本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想,基本实现“零信访”的目标。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社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文明交通社区”、云南省“省级卫生村(2017-2019)”、云南省“美丽村庄”、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红河州“文明新风示范村”、红河州“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等称号。
强化法治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黑泥地社区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一是认真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诚邀司法部门专业人士为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培训,围绕近年来社会治安现状,违法犯罪突出特点,有针对性、重点性挑选普法内容,利用节日节点、民族节日等进村寨以案释法、面对面说法等,开展接地气、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观念,2023年黑泥地社区共开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3次。
二是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推行“居民说事”制度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基层组织自治。成立黑泥地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从源头帮助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真正走好矛盾调处的“最初一公里”。充分发挥社区法律顾问、村组干部、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的力量,深入社区内部运用法律知识耐心细致进行调节,以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认真做好氛围营造。在社区内张贴普法宣传海报、宣传标语;运用“智慧广播”广泛开展普法宣传,通过村组微信群转发普法内容,提升社区群众知晓率,营造浓厚法治宣传氛围。
夯实自治基础,激发社区有效治理活力
社区充分发挥党总支引领作用,发挥“三会一约”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
一是针对村内的重要事项,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制度,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等方式进行集体研究决定。
二是用简明直接、接地气的话语制定村规明约,有效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管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社区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能。
三是积极开展法治培训。将法治教育纳入社区三会一课学习计划中,依托“云南法治宣传产品资源库”,组织社区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学法用法示范户观看“以案释法”,“典亮生活”等法治微课程,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对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学法用法示范户等进行法律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升自身法治水平。
厚植德治底蕴,革除陋习涵养文明乡风
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对标身边榜样、厚植道德底蕴,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基本形式,组织评选“美丽庭院”“平安家庭”“见义勇为”“好媳妇”和“好婆婆”等典型选树活动。
二是适时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演出,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弘扬社区文明新风。推进“三项”治理,全力打造和谐美丽村庄。
突出“三个聚焦”,提升社区法治化管理成效
一是聚焦阵地建设,夯实法治文化基础。黑泥地社区立足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积极开辟法律图书角、开办农家书屋、设置法治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充分发挥了法治宣传阵地的综合效应,引导群众自我学习教育,让人民群众在休闲健身之余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二是聚焦法治实践,提升基层民主法治。结合黑泥地社区为彝族聚居的情况和特点,组建少数民族法治文艺宣传队。用当地独具特色彝族舞蹈烟盒舞和口口相传的彝语将法治文化与其融合,将民法典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彝族小调,用歌声把民法典唱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坎里,用少数民族同胞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营造健康、文明、守法、向上的良好法治环境。
三是聚焦法治成效,打造乡村旅游法治新风景。结合法治乡村建设,整合社区旅游景点,将法治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把法治乡村建设的“汗水”变成滋润乡村发展的“雨露”。具有时代特征、黑泥地特色、乡村和谐稳定、基层群众满意的法治乡村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作者: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